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资讯 » 生物医药 » 正文

BD浪潮,卷走中国创新药青苗?

作者:韦晓宁 来源:微信公众号:深蓝观 219812/17

2024年接近尾声,今年的BD浪潮再创新高,业内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。业内统计,去年国内发生近70笔license out交易,而今年光是第三季度,license out的案例就超过了30笔。国内由恒瑞医药开启的“newco”模式再次点燃从业

标签: BD 医药 创新药

2024年接近尾声,今年的BD浪潮再创新高,业内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。

业内统计,去年国内发生近70笔license out交易,而今年光是第三季度,license out的案例就超过了30笔。国内由恒瑞医药开启的“newco”模式再次点燃从业者的热情。从前只是MNC来扫货,如今美元基金也加入战场,中国资产炙手可热,连带在美的华人从业者也变得受欢迎。

BD是主流,是pharma验证自身资产质量的有效路径,是biotech的自救手段甚至就是生存方式本身。IPO难、融资环境差、支付力量有限,在国内创新药界,BD的必要性已是毋庸置疑。

但与此同时,一些听上去似乎有些杞人忧天的声音开始出现:BD潮如此汹涌,当中不乏有best-in-class潜力、进度较快的管线。未来,中国本土会不会就没有新药可上了?如果大家的创新都只是奔着“卖给大厂”,而非在国内落地,来参加医保谈判的都变成进口药,国产无新药可谈,因而价格变贵?

一个可以参考的答案是,一部分将全球所有权益都授予出去、甚至公司一起被并购的管线,的确有可能就此走海外路线,和国产药形成不同的研发和市场策略、价格体系,这也是由发展环境和市场容量自然决定的;而保留了中华区权益的管线,其国内的商业化前景,也有可能在BD后受到一些影响。

-01-

BD后,国产新药何去何从?

按照授权方处理的方式,当下BD可以分为三种,分别是保留中华区权益和不保留中华区权益,以及公司直接被并购。

*种是将海外权益授予出去,大中华区权益保留。理论上,这种授权方式,国内的biotech依旧有将相关管线做成国产药的可能,只是国内外研发、注册进度有差别。

以康方生物为例,早在2015年,康方就一款CTLA-4单抗(AK-107)的海外权益授予默沙东,但至今仍未在美上市,而康方自研的PD-1/CTLA-4双抗卡度尼利,在2022年6月已在国内上市。在针对CTLA-4靶点的双抗已经出炉的情况下,MNC可能已经放弃推进单抗管线的研发。

亦有因MNC战略调整而退掉管线的情况发生,百济神州、科伦博泰和天境生物都曾有知名的被“退货”事件发生,在本就保有中华区权益的基础上,“重获全球权益”也成为常态。

MNC管线繁多,精力分散,买下早期的管线“试试水”,或只是抱着提前“消灭”未来竞争对手的心态,都可能会造成交易方对后续重视程度不够、推进不力的情况。

BD授权出去的管线,海外市场优先安排的目前出圈的只有传奇生物与强生合作的CAR-T西达基奥仑赛。西达基奥仑赛于2022年2月在美国上市,售价46.5万美元/针;2024年8月在中国上市,定价将和国内其他的CAR-T产品一样在100万元人民币左右,但据称目前在国内仍未开始销售。

业内人士推测,CAR-T产品在欧美市场需求大、产能有限,而国内的价格也无法突破同类已上市产品的级别,因此西达基奥仑赛在国内“不急着上市和销售”。

CAR-T制药成本高,价格在国内外都居高不下。而其他药物,美价差更甚,动辄可达二十倍、三十倍。因此,理论上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:中国的biotech将产品授权出去、美国上市后,轻松拿着销售分成,因而并不着急将产品在国内上市,不过“按利润*化原则,国内不可能故意不上,只是没那么上心所以晚一点”。

比起MNC,biotech进行大型临床试验的能力有限,注册方面太过先进的靶点有时还要先经FDA的“验证”,因此产品在国内若是晚些上市也无法苛责。毕竟,若是不BD,在IPO和融资环境不见向好的情况下,别说新药晚些上市,就是公司能不能活下去可能都是个问题。

更多人担心的是,因为全球定价体系的存在,以及能在美国市场上市的背书,即便药品分为国外和国产两个版本,国产药的定价是否仍然会受国外影响而变贵?

不过,目前已在中 美两个市场上市的泽布替尼、特瑞普利单抗、呋喹替尼、西达基奥仑赛,都说明了“BD后国产药变贵”的担忧很可能是多余的。

中 美产品的价差依然巨大,国内定价体系是比较独立的,很难脱离国内的支付能力和同类产品定价的限制,“尤其是想进医保就得按医保的体系来。境内即使不进医保的产品,定价也不会随便来,都是要考虑国内购买力的。”

有熟悉商业化的人士称,在BD交易中,对于中国的定价,“国内权利拥有者肯定会约定具有最终决定权”,不会轻易完全被合作方左右。

-02-

来自中国的“进口”药

虽然保留中华区权益是主流的做法,也是有biopharma之志者必然会选择的方式;但也有想得更清楚的biotech,将管线完全授权了出去,公司的使命很可能也到此为止。

亨利医药,2023年10月将治疗慢性肾脏病患者高血压的产品Ocedurenone授权给诺和诺德,交易总额13亿美元。但很快八个月后诺和诺德就宣布Ocedurenone三期临床失败,项目终止。

但对亨利医药来说,一部分预付款必定已落袋为安,以Ocedurenone的所有权益换来13亿美元的合作金额,没有保留中国区权益,某种程度而言也是提前规避了风险。

同润生物,今年8月宣布将一个已进入临床的CD3×CD19 TCE双抗全球权益授权给默沙东,并未提及保留中华区权益、并未提及后续分成。

这意味着默沙东可能“买断”了这个产品的权益,而这是国内*一个进入了临床阶段并出现临床数据的CD3×CD19 TCE双抗。虽然能不能最终成药、会不会在国内上市还有诸多不确定性,但未来若是在国内上市,该药很可能会是进口药的身份,而且上市时间可能早于国内同类药物。

中国管线的“半成品”出口,而后成品以进口药的身份归来,价格贵些,是一种可能的结局。另一种结局是,国外的管线买方因为种种考虑而放弃中国市场,或者是很晚才推进将药物在中国上市。

从这个角度而言,创新的种子还未长成果实就被别人买走,确实可能会为让国内享受创新成果增加许多不确定性。

但在商言商,还是那个结论——若是不BD,别说新药能不能在国内上市、进口药的身份会不会更贵,就是公司能不能活下去可能都是个问题。

还有一批公司直接被MNC并购,产品若上市,进口药身份几乎可以确定。分析这批公司的核心管线会发现,MNC的确会挑选有进度最快、有best-in-class潜质管线的公司收购。

亘喜生物,去年底“打响中国biotech卖身*枪”,其CD19/BCMA双靶点CAR-T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适应证已在美国拿到IND,在同类产品中进度走在全球前列。有人认为,在自免领域大热的背景下,这是阿斯利康收购亘喜生物的直接原因之一。

葆元医药,被Nuvation Bio以全股票交易方式收购,公司的ROS1抑制剂、IDH1抑制剂都已进入临床二期、有同类*潜质,前者已在中 美两国被授予突破性疗法资格、在中国被授予新药申请优先审评资格。

普方生物,被Genmab以18亿美元全现金方式收购,它有市场上为数不多的FRα靶点ADC,目前已进入临床三期,进度处在全球前列;信瑞诺医药,也是因为有两个处在临床三期的IgA肾病产品,才被诺华看中。

普米斯的PD-L1/VEGF在临床三期的阶段,公司被BioNTech收购、买下原属普米斯的中华区权益。

在行业人士看来,因为融资和产业培育体系成熟度的问题,国内创新药管线在“半成品阶段”就出口是必然的,也是无解的。

未来国内外用药可能会形成两种体系,“普通人用医保,医保会满足大家最基础的治疗要求,解决有没有的问题;有能力的人是自费,用进口药或者去国外治病,解决好不好的问题。”

-03-

BD的风是一种市场选择

新药研发是一场高投入、高回报的冒险游戏,而一个大家越来越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,这个循环生态系统的闭环在国内需要经历一些调整:

现阶段医保是*的单一支付方,要承担保证老百姓基本医疗的同时,已坚持纳入了部分创新药。但医保身上的担子太重,决定了创新药像在美国那样的“高回报”无法成立;在生物制药的寒冬中,基金对上市IPO难、药品销售也不及预期的Biotech驻足观望,宣告了“高投入”此时亦难以达成。

往海的那边去,做MNC的研发基地,融入高定价市场的逻辑成为全球制药行业的共识。Biotech必须以BD为目的开发管线,而pharma的愿景则变成了:在global赚取高额的市场回报,而后反哺平价的中国市场。

业内人士认为,国内pharma离实现这样的愿景也还有很长一段距离。

拿两家具有代表性的药企讨论,百济神州具有国际化的基因,从研发、注册到销售都已在全球市场验证过。但其规模在国际上仅是一家中型biopharma,后续自研的管线还没有明确有best-in-class潜质的,“大量license in,而后快速推进研发和销售”的飞轮还未转动起来;

而恒瑞医药,目前仍是“国内biotech BD时*的对手”,与biotech是竞争而非合作关系。大量价优质高的管线、较好的品牌效应,使其成为MNC挑选管线的大超市。但其自身,并未有任何一个产品在国外走通过高投入与高回报的路线。

新药研发的自我循环尚未实现,中国并未出现哪一家企业可以充当MNC的角色,去为biotech可以license out的管线甚至并购买单。因此即便有实力强劲的专业基金出现,助力biotech本土融资甚至是打造newco,biotech的买单方依旧在海岸对面。

许多人还记得七八年前创新药行业的百废待兴之势。但不是有众多人口和理论上广阔的市场、一批有才华有热情的科学家、开放了一时的融资窗口,就可以成就一个完整的新药产业。

数年下来的曲折发展揭示,政策、支付、资本、产业积累,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适当和稳固的条件,才能达成这新药研发的闭环逻辑。

新模式的可能固然令人向往,甚至把人冲昏头脑。而当泡沫萎缩、新模式还无法被验证时,市场的风向会将这些涌现的资源推到合理的位置,一切就顺其自然,难以去指摘。

免责声明:本网转载合作媒体、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信息仅供参考,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。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,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。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、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,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。联系电话 021-51376502,谢谢。

热门推荐

国产First in class横空出世

来源:微信公众号:深蓝观 作者:韦晓宁08/14 10:46

合作伙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