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资讯 » 生物医药 » 正文

史上最失落的Biotech

作者:武月 来源:微信公众号:氨基观察 177610/01

Genmab可能是最令投资人扼腕叹息的biotech。手握多个抗体平台,接连产出了达雷妥尤单抗、奥法木单抗超级重磅炸弹,及amivantamab、teclistamab等其余6个重磅产品。Genmab也证明了license out模式的有效

标签: 药企 BD license out

Genmab可能是最令投资人扼腕叹息的biotech。

手握多个抗体平台,接连产出了达雷妥尤单抗、奥法木单抗超级重磅炸弹,及amivantamab、teclistamab等其余6个重磅产品。

Genmab也证明了license out模式的有效性,6个重磅产品悉数售出,使得其在美股一众明星biotech、Biopharm中,是为数不多能够稳定盈利且利润靠前的公司:

靠着达雷妥尤单抗等多款重磅产品的销售分成,维持着每年数十亿美元规模的利润。

但成也license out,败也license out。

虽然研发出了百亿美元级的产品,但由于核心权益并未在自己手中,导致可预见的营收天花板,极大限制了公司的想象力。

截至目前,其市值在160亿美元左右,虽然规模不小但只有再生元的“零头”。

在市场看来,如果达雷妥尤单抗等任何一款管线的核心权益在Genmab手中,市值千亿美金不是梦。

或许,也正是有了这份觉悟,成立20多年,尝过license out带来的甜蜜与苦楚之后,Genmab也不再想为MNC打工了。

这,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:拥有技术底蕴的企业应该如何制定发展策略?又该如何看待当前国内的license out大潮?

/ 01/

*次转变

1999年Genmab成立于丹麦的哥本哈根。确切来说,它是由Medarex分拆成立的,后者研发出了O药、Y药以及乌司奴单抗等大药。

靠着Medarex成熟的基于转基因小鼠制造完全人类高亲和力抗体技术,加上Genmab后来自己开发的小尺寸抗体开发技术,公司很快吸引了一众投资方,创立第二年就顺利在丹麦上市。

独特的抗体技术平台,也为其吸引了不少知名biotech和bigpharma的合作。

比如GSK,2006年还没把肿瘤业务卖给诺华之前,引进了Genmab研发的ofatumumab,以1.02亿美元的首付款加3.59亿美元的股权拿到开发和商业化权益;此后,Genmab和罗氏就一种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 IGF-1R单抗共同开发合作;而更早在1999年公司刚成立时,安进便与其就IL-15抗体达成合作。

靠着BD合作,Genmab撬动了许多外部资源,尤其是跨国大药厂的资金、资源和经验。

但就在2008年,Genmab开发的*款产品ofatumumab即将上市之际,公司管理层做出了一个决策,险些让其落入如同众多biotech一样的宿命:资金链断裂、倒闭、破产贱卖。

2008年,Genmab斥资2.4亿美元于美国明尼苏达买下一座抗体生产工厂。不久美国次贷危机爆发,只有一个产品却有一座工厂的Genmab,难以支撑公司的生产运营。一年后,公司不得不做出裁员,工厂在手里还没焐热就不得不出售的抉择。

2010年,公司首位CEO离职,现任CEO Jan Van de Winkel临危受命,同年公司推出了自己的*个双抗平台Duobody。这也是命运再次转折的起点。

新CEO上任的*件事便是致电GSK的研发负责人:要钱求活下来。当然,除了1.35亿美元的里程碑款,Genmab也不得不咽下未来产品授权费由20%降至10%的苦果。

从此Genmab树立了公司的愿景:knock your socks off product,并彻底转向轻资产,将制造和临床试验完全外包,同时努力将产品license out出去。

资金上的补充,降本增效的优化,再加上Van de Winkel从战略到管理自上而下的重新梳理,让Genmab慢慢走出泥潭。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消退,这家公司又重新回到正轨。借助公司强有力的单抗平台,不断产出令人鼓舞的临床候选分子。

比如,CD38抗体daratumumab。

/ 02/

“对标”再生元

2003年立项,2005年筛选出daratumumab,2012年,Genmab将daratumumab推进至1/2期临床阶段。同年8月,强生以5500万美元预付款拿下了该产品全球*权利。

因疗效突出daratumumab曾先后获得FDA授予治疗MM的快速通道资格、突破性疗法认定、孤儿药资格和优先审评资格,并最终于2015年11月在美国获得加速批准,单药用于MM四线治疗,上市第三年,便晋升10亿美元分子之列。

Daratumumab成为强生当家花旦MM基石药物,2023销售额高达97.44亿美元。每年为Genmab贡献可观的销售分成,让公司在后续的开发得以更从容,也为其积累了品牌效应和BD经验教训。

当然,一切还要得益于Genmab的技术平台。Genmab现在的代表性技术平台包括DuoBody(双抗)、HexaBody(六抗)、DuoHexaBody和HexElect,其中,DuoBody平台能够稳定高效地大批量产生双特异性抗体,早在2012年7月,Genmab就与Janssen达成合作,利用DuoBody平台开发双特异性抗体。

我们可以简单粗暴地感受下,通过Genmab抗体平台开发(自研或合作)并由MNC商业化6款药物的质量水平。

除了daratumumab这一百亿美元级别的超级重磅炸弹,还有:

ofatumumab,诺华销售前五产品,年销售21.71亿美元且在高速增长中;

amivantamab,全球*EGFR/c-MET双抗,强生EGFR组合核心产品,NSCLC exon20ins一线用药;

teclistamab,全球*BCMA/CD3双抗,强生在MM市场的明星产品,年费超过CAR-T;

Teprotumumab,FDA*批准的甲状腺眼病的药物,安进278亿美金收购的Horizon旗下的核心管线,2022年销售额19.66亿美元;

Talquetamab,全球*GPRC5D/CD3双抗,强生MM组合的重要补充。

一家企业的技术平台能够源源不断,研发出这么多好药,足以证明其平台之水平。

早几年,公司授权产品的版税收入拉动整体营收大幅增长,也让其市值从2019年约100亿美元一路上涨,并在2021年中旬突破300亿美元。后面在下行周期中,Genmab的表现也还算坚挺,市值保持在250亿美元上下。

但今年以来,其股价持续下跌,走势明显弱于生科指数。

在外界眼中,这家在技术创新上能对标再生元的抗体公司,也是license out模式的“宗师级”选手,靠着daratumumab等多款重磅产品的销售分成,维持着公司每年数十亿美元规模的利润,但其市值却只有再生元的“零头”。

目前,Genmab最新市值为157亿美元,再生元为1137亿美元。

/ 03/

Genmab的苦楚

Genmab也时常受到质疑,好东西为什么不自己做?

对此,公司一直以来的解释是:不是贱卖IP和临床资产,而是与大公司合作伙伴利益捆绑,大都是按50:50的利益分配,这样充分利用了大公司的资源和销售网络,使公司的利益和价值*化。

这与Genmab当初经历危机后,选择的“轻资产”运营战略有关。

但是,公司在早期的授权合作中没有保留共同开发权益,由大药企完全主导产品开发与商业化,前述几个大品种也只能拿到比较低的销售分成。

从公司披露的数据来看daratumumab销售分成在15%左右,双方也曾就利益分配发生冲突。早期也因资金短缺,被迫将ofatumumab的使用权费降从20%降至10%。

所以,尽管8款商业化产品2024年终端市场预计在175亿美元,公司2024年收入预计只有28~30亿美元,显得十分单薄。

License out分成比例低,即使研发出了爆款药物,Genmab所得的收入也是有限的。

作为对比,产品同样license out的再生元,合作产品2023年市场销售额在230亿美元左右,大约是Genmab的1.3倍,其却实现了113亿美元的营收,是Genmab营收(165亿丹麦克朗)的4.5倍。

当然,吃一堑长一智。经历过GSK的“趁火打劫”、强生的锱铢必较,反复被巨头10%~20%授权费的镰刀收割后,时至今日,Genmab无论是与同为biotech的Seagen合作,还是与巨头的艾伯维合作,产品权益皆为50:50。

只不过,即使在美股一众明星biotech、biopharm中,Genmab是为数不多能够稳定盈利且利润靠前的公司。但由于可预见的营收天花板,限制了公司的想象力。

有技术有产品,Genmab也有苦说不出。

/ 04/

再次转变

无论如何,Genmab证明了license out模式的有效性。如今,其收入的80%来自分成,2024 年上半年特许权使用费收入为 76.73 亿丹麦克朗,同比增长 30%。

但眼下,Genmab决定再次转变。

4月3日,Genmab宣布以18亿美元收购普方生物,获得临床后期ADC产品的同时,获得普方生物的linker-Payload技术。

对于Genmab来说,切入ADC领域,其优势在于抗体平台,而双抗到ADC重要的转换点是linker-payload技术,普方生物恰好弥补了这一短板。通过收购,而非licesen in产品,其能够搭建自有完整的ADC药物平台。

从Genmab发展历程可以发现,成立20多年不断对外展开技术平台合作、输出产品,少有licesen in或并购。

而这一次的转变,或许意味着尝过license out带来的甜蜜与苦楚之后,Genmab不想再为MNC打工了。

当然,这一前提是,除了产品研发实力,Genmab也在两款产品中积攒了一定商业化经验,稳定的盈利也有了一定的资金储备。

这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思考,如何看待当前国内的license out大潮?

本质上,这既是创新药企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,努力活下去的一种融资方式,也是整个行业过去多年创新研发成果的一个集中呈现。

好的一点是,国内创新药企正在回归biotech的初心,聚焦核心管线、专一领域研发。在这一价值导向下,biotech们选择出售管线权益,将license out策略作为重要的收入渠道,实现短期商业闭环,力争在残酷的市场中先活下去,同时这也不失为一个参与全球竞争的好办法,至少还在“牌桌”上。

然而,license out之后呢?

今天的果实背后是昨日的辛劳,而资本寒冬今天种下的因,尚不知道明日会结出什么样的果。License out的另一面是限制了药企的想象空间,这也是为什么Genmab再次转变。

如果能够自己做国际化,谁又愿意将核心产品的权益授权给别人?

BD只能算是创新药企业维持当前生存的一种方式。毕竟,所有biotech都成为biopharma并不现实,绝大部分biotech也注定无法跨越阶级。因此,要改变的不仅是创新药企的生存方式,还有整个市场对创新药行业的预期。

免责声明:本网转载合作媒体、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信息仅供参考,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。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,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。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、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,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。联系电话 021-51376502,谢谢。

热门推荐

国产First in class横空出世

来源:微信公众号:氨基观察 作者:武月08/14 10:46

合作伙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