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总结余承东的2023,「遥遥*」再合适不过。
他在 2024 年*天发布朋友圈:「(问界 M9)累积大定破 3 万台,同销量达成比问界 M7 提前 12 天!」
问界 M7 打了一场「起死回生」的翻身仗,而 M9 的高端之战才刚打响。但在不久前问界 M9 的发布会上,余承东只字未提「遥遥*」,即便台下观众依然会频频大声喊出来。
取而代之的,是更接地气的说法——「*一代」和「*不止一代」,这可能预示着,华为鸿蒙智行旗下问界品牌在走向高端的路上,也正在小心翼翼。
在问界 M9 之前,国内新能源*的比亚迪,已经通过仰望品牌开启了高端之路,补足了比亚迪乘用车产品矩阵的最后一块拼图;问界 M9 发布之后,小鹏汽车的高端 MPV 车型——小鹏 X9在 2024年伊始亮相,并在本月内开启交付;两个月之后,理想汽车最贵也最新的 MPV 车型 MEGA 也将开启交付;对于即将交付的小米汽车 SU7,雷军也在微博回应:50 万以内,有对手吗?
不论是蔚小理,还是华为、比亚迪,高端之战必然是 2024 年新能源汽车淘汰赛的主旋律。当品牌占领用户心智,就开始把可靠的性能和高品质延伸到更高配置、更豪华的车型上,这是国产新能源车企们的必由之路。
「1000万以内*的SUV」、「豪华科技旗舰 SUV」、「科技车皇」等等诸多名号加身,问界 M9 自然背负了华为智选汽车的诸多期望,背后蕴含的科技实力代表着华为成功的秘诀——「人海战术」,而通过旗舰产品延伸向高端市场,也是在复制余承东在手机业务线的成功经验。
问界 M9 是华为鸿蒙智行真正从 0 到 1 打造的一款车,也给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豪华之战添了一把火。
01 用「人海战术」冲出去
在华为发布问界 M9 的现场,一位华为终端的员工告诉「蓝洞商业」,他之前购买了 2021 年问界*汽车 M5,而他的一位同事,已经下单了最新发布的问界M9,他们都是在华为终端工作过十几年的老员工,如今都先后成为华为鸿蒙智行汽车的拥有者。
「M9这款车把配置拉满了,这是我最直接的评价。」一位华为终端老员工说。
他们都在华为终端负责研发华为最新的 FreeClip 耳夹耳机,汽车是这场发布会*的主角,而耳夹耳机可以说是这场发布会最小的配角,但本质上,这一大一小展现出的逻辑是一样的,就是华为在研发能力的精进以及背后的「人海战术」。
早年间,总结华为成功经验的很多案例都会提到华为的「人海战术」,其本质就是在销售和研发上以多胜少,集中兵力,迅速攻占目标。这种核心突破的学习能力,就是华为在过去多年赖以生存的基础。
比如,早期为了吸引客户,在每一次与客户交流与洽谈时,华为往往会派遣大批的销售人员,全天候服务客户,有时人数比例甚至在 100∶1。
一位手机行业高管也曾透露,华为在研发上的令人恐怖的统治力,就是学习到对手精髓之后,迅速投入 50 倍的工程师进行攻关,在某个单点上迅速实现突破性的*。
所以,问界 M9 作为完整展现华为鸿蒙智行在汽车制造能力的产品,背后「*一代」的智能灯光、智能空间、途灵底盘,「*不止一代」的硬核安全和高阶智能驾驶,都是靠着数千名研发工程师「人海战术」才得以实现。
人海战术的核心是人才的密集度。
根据公开数据,截至 2022 年年底,华为有 11.4 万名研发人员,占员工数量的一半以上,而华为智驾相关研发人员在 5000 至 7000 人规模,其中 50% 拥有博士学历,在过去十年,华为的研发费用接近万亿人民币。
这种技术研发上高人才、高密度的「人海战术」,跟问界 M9 发布时的人山人海形成一种呼应,都是只有华为才能掌握的独特动员能力和市场号召力。
而更重要的是,问界 M9 主打的关键词是豪华科技旗舰 SUV,价格在 50 万左右,定位就是一款冲击高端的产品。
新能源行业大趋势已经显现,根据乘联会公布的《2023年11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深度分析报告》,在今年 1-11 月期间,我国售价低于 30 万元的汽车累计销量为 1674 万辆,同比增长 2.2% ;超过 30 万元的汽车累计销量为 259 万辆,同比增长 30.8%,销量占比为 13.4%。
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,50 万以上的高端车型目前乘联会还没有做具体的测算,但是从目前来看,国产车型冲击高端市场已经是一种趋势。
而根据汽车行业人士透露,目前 60 万以上电动车市场渗透率为 8%,这部分市场在 2023 年 11 月增长了 18%,高端市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。
只有 8% 的渗透率,相对于 40% 的新能源汽车整体渗透率来说,未来还有巨大的的增量空间,这就是为什么新能源车企们都在跃跃欲试战高端。
而相对于走量的大众化车型来说,高端车型更加注重细节和品质,在细节和配置上拉满,也就意味着高端车型可以追求更大的单车利润。身处竞争白热化、毛利率下降的重压之下,这无疑是车企们的一种主动升维打法。
02 从「机皇」到「车皇」
要理解问界 M9 ,就要先从 10 年前的华为手机 Mate7 开始。
2014 年发布的 Mate7 是华为手机走向高端的开始,这是华为*款面向高端商务人士的旗舰产品,当时缔造这款产品的就是如今华为终端 BG CEO 余承东和华为终端 BG 首席运营官何刚。
Mate 7 *的特点就是屏幕大续航长,以及配备了指纹解锁等功能,依靠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,Mate7 系列在图像等处理方面表现优异。
当时的高端手机市场,还在被苹果和三星主导,产品价格区间往往在 3000 元至 4000 元。而 Mate7 打破了这一格局,上市 6 个月内连续热销,但价格仅为三星同档产品 Galaxy Note4 的 65% 左右。
所以,后来很多人在复盘华为手机的崛起时,都把高端旗舰机当做其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,正是靠着中高端市场的战略,华为手机才赢下了市场。
也正是靠着 Mate7 和后来的 P8,华为消费者 BG 业务打开了增量市场,在 2015 年收入大增 73%,达到了 1291 亿,成为*家年发货量过亿的智能手机厂商,市场份额位居国内*。在当时的全球智能手机市场,华为位居前三,仅次于苹果和三星。
如今,问界 M9 能够重演「机皇」的命运,真正成为一代「车皇」吗?
在发布会上,问界 M9 对标的车型,也都是一众外国厂商,有如当年 Mate7 对标的三星。从加速、制动距离、转弯半径、空间大小等各个细分角度上, M9 对标的都是库里南 4 座版、迈巴赫 GLS600、揽胜尊容创世版和宝马 X7 ,在各项数据上都有优胜的部分。
一些「*一代」的细节确实展现了华为的硬核能力,比如问界 M9 搭载的百万像素智慧投影大灯,单像素遮蔽精度是业内水平的 100 倍,与 ADS(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系统)集合之后,可以实现精准遮蔽达到远光不扰人的效果,汽车大灯投影到户外之后,还可以成为户外百寸巨幕投影。
而「*不止一代」的方面,则包括了高阶智能驾驶和硬核安全。
当代主流的驾驶方式,依然是使用手机和车机屏幕作为导航,而问界 M9 上的临境抬头显示系统,可以直接把变道方向和导航等驾驶信息投影在汽车前窗上,实时动态显示,让司机有更沉浸感的驾驶体验。
智能驾驶也是 2024 年新能源厂商们的竞争核心,到今年年底,华为的导航辅助驾驶系统 NCA 也将覆盖到全国的城区范围,不再局限于高速和城市快速路。余承东说,「全国都能开,有路就能开。不只 M9,问界 M5、M7 和智界 S7,在春节前都会陆续更新版本,包括无人代客泊车功能。」
而在智能驾驶上,问界 M9 也有长板,其全面升级了 HUAWEI ADS 2.0 高阶智能驾驶系统,搭载全新设计的 192 线激光雷达,通过 GOD(通用障碍物检测)网络 2.0 和 RCR(道路拓扑推理网络)网络 2.0 ,可精准识别车辆、行人、交通设施与标识、桩筒等,最远可探测距离达到了 250 米。
在至关重要的安全问题上,问界 M9 靠着 ADS 2.0 高阶智能驾驶系统,在主动安全上可以做到前向静止车 AEB 主动刹停时速最高支持 120km/h;而在被动安全上,9000 吨一体化压铸工艺、12 处 2000MPa 核潜艇级热成型钢、9 气囊超高配置,都很硬核。
发布会现场还展示了一段视频,在两台重型卡车前后夹击的情况下,问界 M9 实现了 ABCD 柱都完好没有变形。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前不久备受争议的理想车祸事件,毕竟问界 M9 和理想 L9 被认为是当下直接的竞争产品。
03 2024更内卷、更残酷
「造得好」这个命题问界 M9已经回答了,下一个命题就是「卖得好」。问界 M9 要真正成为「车皇」,还要看 2024 年上市之后的销量,尤其是赛力斯工厂产能攀升到每月 3 万台规模之后。
目前,问界 M9 正在赛力斯超级智慧工厂紧锣密鼓的生产中,预计在 2024 年 1 月底开启大规模交付。赛力斯超级智慧工厂代表着赛力斯最高水平,这是一座极限产能水平达到 60-70 万辆的灯塔工厂。
2024 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,尤其是高端车市场,势必更加内卷、更加残酷。
首先,作为国内手机市场的老对手,华为将与小米在汽车赛道上再次狭路相逢。蓄势三年的小米汽车,选在问界 M9 发布之后两天,官宣* C 级高性能轿车 SU7,新车将在 2024 年推向市场,而背后的自研电机、自建电池工厂、 9100 吨大压铸集群都成为小米硬核造车技术的保证之一。
「大家不要叫 9万9 了,不可能的,14万9 也不可能。」雷军在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上说,这意味着小米汽车不可能走低价路线,而是要靠性价比和生态化取胜。
相比于其他造车新势力,小米汽车是一个迟到的选手,但雷军已经赌上了未来十五年,要让小米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厂商,这注定是要让 2024 年内卷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多了一个笃定的对手。
其次,作为当下问界 M9 *的对手,无疑是理想汽车的中大型 SUV L9,前者号称是「1000 内*的 SUV」,后者号称是「500万以内*的 SUV」,可谓是旗鼓相当。
纵观整个 2023 年的国产新能源厂商,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理想汽车,不光是通过增程式技术和精准的产品定位,超额完成了 30 万辆的销售目标,更是将毛利率保持在 20% 的水准,而且将在 2024 年发布多款产品,其中就包括 3 月份的*纯电 MPV 车型 MEGA,售价与问界 M9 同属 50 万的价格区间。
最后,国内市场很可能容不下如此多的新能源造车企业,淘汰赛还在加剧。
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曾认为,只有行业前五名才有资格更好地生存下去。在他看来,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前五名的三强是特斯拉、比亚迪和华为,而其他车企将竞争剩下的两个名额,这个市场格局将在 2025 年之前稳定下来。
比亚迪和特斯拉的新能源头部地位依然稳固,而华为曾是理想汽车的学习对象。
李想就曾公开承认 2022 年三季度,问界 M7 把理想 ONE 打残了,华为的*能力让理想 ONE 提前停产,一个季度就亏了十几亿,团队都打残了,很长一段时间理想都毫无还手之力。「面对华为的竞争,我们内部的心态,80% 是学习,20% 是尊敬,零抱怨。」李想曾说。
理想汽车要在 2024 年发布四款新车型,形成 8 款车型全面出击的竞争态势,挑战全年 80 万销量。而从更本质上说,理想汽车的目标是做到中国市场豪华品牌销量的*,理想的豪华品牌梦想与问界 M9 要上探的高端车市场目标是趋同的,二者必有一战。
2024 年新能源市场会内卷到什么程度?
随着蔚小理、比亚迪、华为和小米的新车陆续交付,这个残酷的答案也正在显露:供给侧给出了更多选择,消费侧是否买单才是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