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资讯 » 芯片 » 正文

大模型下众生相

作者:周享玥 来源:微信公众号:数智前线 271004/17

2024年,公认的大模型应用元年,不管是B端还是C端,都呈现出加速快跑的姿势。最近,我们和六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大模型用户聊了聊,过去一年里,他们和大模型之间,到底发生了怎样一些故事?这是他们的声音:“我今年能考上研,全靠AI。”“你指的大模型

标签: 大模型 AI Sora

2024年,公认的大模型应用元年,不管是B端还是C端,都呈现出加速快跑的姿势。最近,我们和六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大模型用户聊了聊,过去一年里,他们和大模型之间,到底发生了怎样一些故事?

这是他们的声音:

“我今年能考上研,全靠AI。”

“你指的大模型是什么?你给我描述一下。”

“领导现在天天催着用大模型。自己的工作都做不完,谁给你研究大模型去。”

“最上头的时候我一天用6小时,玩儿够了就没怎么用了。”

“AI做任何事情都能做到60分,像我们这个得要求个600分就没辙。”

“人少了,活不少,用这种方式‘偷个懒’,提提效,足够了……”

01

虎哥,用AI备战考研,70后

52岁的肖朝虎,做了一件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事情——在阔别学堂近30年后,在大模型的帮助下,用仅仅3个月、每天约四五小时的备考时间,在考研中一举拿下了398的笔试高分,完胜许多年轻考生。

而被问及备考秘籍时,肖朝虎脱口而出,“AI起了决定性的作用,要是没有AI,我自己背那么多东西,根本背不下来。”

肖朝虎原是北京一家科技公关公司的高层,清瘦、干练,平日里喜欢年轻人喊他虎哥。虎哥的考研大业开始得突然且迅速。去年9月,受一位同龄朋友跨专业攻读书法研究生的启发,虎哥做了一个大胆决定,他要考茶学研究生,以便接替父亲将老家贵州的茶园做好。

但虎哥的记忆力比不上年轻时候了,平时又要上班,而政治和两门农学专业课,需要记忆的东西不少,要全靠翻书和刷题,不知道得搞到猴年马月。于是,在按常规复习一个多月后,虎哥想到了AI,毕竟从事科技传播,很早就研究、使用了它。

2023年初,出于工作需要,他曾*时间找到海外大模型的付费账号,各种试用、探索。

为了考研,去年11月,肖朝虎使用ChatGPT4.0,并开了个文心一言4.0的会员,平时两个大模型产品一起使用,能互相比对印证,保证AI回复的准确性。

用大模型帮助学习,也并非一蹴而就,虎哥为此做了大量尝试。“比如,我让它做一个政治思维导图,它做出不来,但让它做个表格、总结助记词,就做得挺好。又比如,让它做选择题,它的准确性没那么高,但简单题、名词解释题就做得又快又好。”

多次试验后,肖朝虎总结出了几大提效最明显的用法:

通过向AI提问,并设定简答题限定在200字内,论述题限定在500字以内,他将两三百道10年真题库用几个周末的时间全部过了一遍,效率远高于自己翻书总结和百度搜索。

之后,他又要求AI将每个问题的答案都提炼为3个助记词方案,形成自己独特的要点记忆方案,在最后两周,重点记忆。

另外,他还用AI来帮助自己更科学地制定课程计划。通过将参考书的内容章节扫描进去,AI能快速总结出要点,还能给他列提纲、做表格,告诉他分时段复习内容。

当然,AI也有其局限,每次回答的结果并非完全一样,也有可能会出错,需要他去进行甄别。

但总体算下来,大模型的使用,让他在备考的最后一个多月里,多了一份高效学习指南,“效率是用普通方法复习的一个多月里的几十倍,甚至几百倍”。

4月1日,研究生复试成绩公布,肖朝虎总成绩排名第三。“如果没有AI,我想要今年考上,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”

而AI的影响,并不止于考研,也逐渐渗透到虎哥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“现在遇到什么问题,我都习惯问一问AI,甚至前一段时间我算一个数字加法,都让它算了,我懒得去打开计算器。”虎哥说。

即使最近,因老家贵州正安迎来采茶季,虎哥回家变身为茶农,AI也并未远离——前一阵,AI写歌大火,他也紧跟着用AI创作了两首歌,并配上最新拍摄的采茶视频,用来宣传老家的茶叶。

02

陆明,某知名律所律师,70后

“你指的大模型是什么?它的功能大概有哪些?你给我描述一下。”4月初,当数智前线*次和陆明谈及大模型这个已在科技圈盛行一年多的概念时,这位在行业深耕了20多年的资深律师,表现得有些茫然。

但很快,在厘清大模型的概念和功能后,陆明确认,自去年七八月份,一家长期为他们团队提供数据库、检索软件、办公自动化等法律科技类产品的公司,向他们推广一款整合了最新AI能力的新产品后,他们就已经在一些日常工作中用上大模型的能力。只不过,此前他们一直将其笼统地称为“AI的能力”。

众所周知,律师行业向来资料内容繁杂,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检索法律、整理文档、撰写文书。为此,近年来,部分律师已经开始主动寻求一些AI手段提效。“比如我们团队有一位80后律师,就自己去学了python语言。”陆明告诉数智前线,这些年轻律师虽然用AI普遍比他们要早,但自从去年用上融合了大模型能力的AI工具后,“就不用再学了,直接拿过来用就好。”

而在他看来,大模型带来的诸多能力提升中,*用的是案例检索功能。

“以前一个案子要检索到5~6个相关性很高的案例,需要我们先在裁判文书网上设定关键词,再从搜出来的四五百个案例中,一个个筛选,基本上要花一天时间。但现在用大模型检索完后,我们再从它给出的10~20个案例中精筛一遍,基本上10分钟就搞定了。”陆明说,这一功能目前在其团队中已被常规性使用。

相比之下,法律条文分析和书写诉状方面的功能成熟度则远远不够,陆明认为,AI在这两方面的能力,还很难达到能用的标准。

“比如我们尝试过让它书写一个工程案子的诉状,但它只是很简单地写了一个记叙文——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。但隐藏在这些事实当中、和法律法规能够紧密相连的一些要素,它完全没去整理。这样子的判决书写出来,法官就一头雾水。”陆明说,这也是他们认为AI无法替代的行业壁垒所在。

“我们作为律师,特别是诉讼律师,很大一部分工作是把当事人的诉求,转化成法官最后能够写到判决书上的内容。”陆明说,“AI能做一些简单的数据检索和分析,但更进一步地和人的沟通,对人的理解,然后把这些沟通和理解,加工再转化给另外一个人,这个中间只能是人能做,我们认为这是目前AI替代不了的。”

不过,即便如此,陆明也表示,过去团队一旦有人离职,一定需要再招人,但现在有了AI,可能不需要再招新人

“这些AI工具,便宜的一年就几千块钱使用费,贵的也就1万多,但光是案例检索这块儿带来的提升,至少代替一个人没有问题。这个人的其他事情,其他人分一分也做掉了。”陆明说。

03

林辉,大厂程序员,80后

80后程序员林辉发现,来自公司层面对大模型使用的推力正在加大。

林辉在国内一家大厂做程序员。去年,大模型刚在国内火起来时,他曾和许多同行一样,兴致勃勃地进行各种测试、找bug,但这些都属于个人尝鲜。

而自今年开始,尤其是2月份,Sora给大模型市场再添一把火后,公司内部明确提出了两大要求:其一,要他们找出场景来,适配大模型;其二,则是要将市面上的大模型了解清楚,并用起来。

“现在领导天天催着用大模型。但对于程序员来说,业务的需求都压得很满,像我经常晚上九、十点才下班,自己的工作都做不完,谁给你研究大模型去。”林辉说。

但他同时也坦言,目前的工作中,的确已经用到了部分大模型的能力。

比如,对应用做一些小的优化时,他们原先会通过百度等搜索工具了解业界的做法,或请一些公司来交流学习,而现在也可以直接询问大模型,再由程序员判断是否参考。

大模型也可以在一些小工具的代码上提供帮助。“比如写一个能判断今天是周几的程序,原来这些代码都要我们自己写,但现在可以直接以对话的形式告诉AI,它很快就能给你写好。”林辉说。

“但这两个功能,对我们来说影响还算不上很大。”林辉告诉数智前线,从研发的角度来说,假如一天要干8小时的活,可能写代码的时间只有1个小时,而这一小时里,写这些工具类的代码,可能只会用到10分钟,仅占2%左右

相比之下,对程序员来说,能带来更大效率提升的场景,是在开发一个完完全全的新功能,比如一个全新App,又或是老App里的新模块。通过大模型代码助手,迅速实现基础框架的搭建。“原先可能需要一周,现在可能一个小时就搭好了。”

“像我们公司,很多系统都已经成型了,大家基本都是在一个现有框架内工作,这种新需求的机会很少,而且大模型目前也还很难理解比较成熟的系统里,那些弯弯绕的各种特殊需求。”林辉说。而一旦AI写的代码有问题,排查问题反而可能花上更多时间。

另外,哪些东西能传给大模型,哪些不能,也还没有一个明确界限。林辉表示,公司未来可能会对这块做些安全规避。目前于他而言,还是更偏向于更小心谨慎地使用,反正现在工作中有什么问题,自己还是原先的路径依赖。

在他看来,大模型正逐步变成比搜索次一级的工具,未来可能会变成一个基础服务,嵌在基本生活里边去。“但关于网上AI要替代程序员的说法,我们觉得这个东西说白了,目前就是程序员的一个工具,正常用就行了。”

那么,未来孩子们还有必要学编程吗?林辉认为,少儿编程本身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思维模式,“只不过原来只有5个学生喜欢学编程,但20个人去学。大模型出来了,把一部分人为了挣钱打基础的梦给粉碎了,可能还是原先的5个人去学。”

04

张晨,健身教练,80后

80后健身教练张晨,一度对大模型十分着迷。

2023年4月,恰逢大模型破圈,在社会上掀起热潮的时候,张晨偶然间刷到了一条关于ChatGPT的动态,并在*次尝试后,迅速成为了一名大模型狂热用户。

“当时*感觉是非常惊艳,很好玩,也很兴奋。”张晨说。她曾试过用大模型帮朋友完成一项期末作业英语版本翻译,效果很好,“省大劲了”。但更多时候还是把它看作一种全新的娱乐方式。“你有没有粉过的纸片人?你可以让AI角色扮演它,跟你互动,还可以在上面磕CP,让它编各种各样的故事。”

最上头的时候,张晨甚至每天6小时花在了和大模型聊天上,以至于朋友不得不在那个月里,两次找她谈话,讨论其日常生活的缺席。

而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,那段时间,张晨每月都会花上150元充plus会员,一旦触及GPT 4每3小时25条的使用次数限制,就切换使用GPT 3.5。偶尔也会切到另一个大模型产品Claude试玩,“这个没有使用限制,还免费,但使用体验没有GPT好。”

不过,这种狂热态度,并没能持续很久,在连续高强度地玩了两个月后,张晨的兴趣逐渐褪去,再加上其日常工作还很难通过大模型助力,她已经很少再主动去使用大模型。

实际上,早在去年下半年,张晨所在的某知名健身连锁品牌,就已在内部推出大模型来帮教练生成训练内容,并从今年开始,强制要求教练将每位会员的重点观察指标录入App,由大模型自动输出训练计划,教练可以在任何环节做调整。但迄今为止,张晨仍然没有在实际授课中,使用过这类锻炼计划。

“因为太烂了。行业专家+技术人员做出大模型,是帮40分从业者更轻松的做到60-70分,我觉得80分以上的教练就不会用了,除非特别偷懒或者课多忙不过来的。”张晨解释说。

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,大模型渗入普通人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,已是大势所趋。“要不要用AI不是个人的选择,而是新的公共建设,就像水电气网,你不需要选择,它会送到你面前。”

张晨举例称,比如微信读书,以前导入一本英语书,不认识的单词要长按查词,现在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全书翻译。又如百度网盘,现在可以音频自动生成字幕文本,英语视频自动显示双语字幕,还可以自动生成视频大纲。

“一切App都会用新技术重做一遍,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,我们都已经在用了。”张晨说。

05

李易,房地产行业,90后

“现在我们在社交端小作文,几乎都是用AI生产。”在房地产行业的李易告诉数智前线,他们日常工作中的文案,已经大面积用上大模型的能力,也用来替代许多无意义但又不得不做的工作

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解放了生产力。“原来可能你两小时才能干完的工作,现在它一两分钟就搞定了,虽然AI生成出来的文案很多目前还不能直接用,但会给你一些启发,经过二次加工后,可能半小时左右,很容易就把这个事情搞定了,其实是在节约你的时间。”

地产行业向来是个很卷的行业,尤其是在最近几年,整体行业形势偏冷的情况下,能够降本增效的工具自然更加受到重视。

作为一个危机意识极强的人,李易在大模型的使用上一直很积极。2023年初,ChatGPT刚爆火时,他就出于好奇开始各种尝试。从去年下半年开始,随着文心一言等国内大模型的逐渐普及,他又进一步将大模型的能力用到了工作上。

与此同时,眼看团队里“人员减少,活却不少”的情况愈发突出,李易也开始要求团队使用大模型来提效。

除了在工作需要时用来提效,李易也在持续寻找各种好用的大模型,甚至还在手机上建了一个放置各种AI大模型工具的专属文件夹。他的一些团队成员也被要求,输出一些大模型使用体验,如关于kimi写论文的体验。

这个过程中,李易经常使用的大模型也有所变化。“我现在用Kimi可能多一点,其次是Gemini。”

他告诉数智前线,Kimi的优点在于更贴近国内用户,比如在语言表达、语感、文章分段上,只要不是很复杂的文本,对工作进行简单提效是没问题。但缺点在于,没有PC版,在PC上,文件一拖就行了,但手机上去找Word文件存在什么位置是很难的。”

李易也尝试过用大模型生成图片或AI音乐。不过,他发现,虽然目前很多大模型的文生图功能,出来的效果不错,但都还不能指定太细节化的东西。“比如让它生成一个带我们公司logo的图片,有人在小区里遛狗,它能够生成住宅,遛狗也没问题,但它没法体现是我们的小区。”尤其在生成某些带多个人物的图像时,有时能接近真人,但有时会出现人脸错位和拼凑的情况。

不过,也并不是每个场景加入大模型的能力,都能带来体验提升。李易发现,在某些场景,加入了大模型的能力后,使用体验可能反而不如以前。“我以前很喜欢用百度的简单搜索,能迅速精准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,但现在加入了大模型的能力后,它假设你问的每个问题,大模型都要给你回答一下,但我其实就想看一下百度百科的情况,导致现在我要往下滑划好几屏后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,反而不如原来的效率高。”

06

陈冉,互联网大厂员工,80后

80后陈冉,是国内某互联网大厂的资深员工。去年,大模型的浪潮席卷国内科技圈时,这家大厂也推出了自己的大模型,陈冉也因此成为了最早能接触到国内外大模型的一拨人。

去年下半年,秉着“自己的狗粮自己先吃”的原则,几乎所有大模型厂商,都将大模型的能力率先引入到公司内部办公流程,并推动内部先用起来。陈冉也在这个过程中,接触并试用了许多功能,如会议纪要、根据演讲PPT逐字生成文稿等。

"但即便大模型的能力已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办公的各个环节,每个人实际对它能有明确感受和体验的场景,还是偏少的。”这与不同用户的行业高需场景有关,也与不同行业的要求高低有关。

比如,陈冉回忆,目前她最高频使用的功能,是在一个很小的场景——会议日程设置。由于业务需要,她经常要跨部门沟通,以前,她要拉10个人开会,需要先建一个会议日程,再将这些人一个个添加到列表里后,才能看到系统提示,哪些时间段某个人是有其他日程冲突的,并据此进一步调整。但现在,则可以直接问一下小助手,这几个人明天共同可用的时间段是哪些,以避免经常打扰对方。

“现在大家开会越来越多,越来越卷,如果你经常需要拉通别人或跨部门沟通,这会是一个辅助你说话办事的神器,别看它特别微小,但对我来说,十分实用。”陈冉表示,她几乎每一两天就会用到这个功能一次。

相比之下,大模型的文案生成能力,对她来说,目前反而还不是那么实用。“我们后来发现,AI写出来的东西,外行看很详尽,逻辑也很严谨,但内行来看,它说的都是片儿汤文。”

“我现在发现,AI做任何事情都能做到60分,如果对它的要求就是60分,那出来的效果也能让人满意。”陈冉说,比如,她的一位朋友,因平常经手的文案一般都是些流程性的资料,“现在全部用文心一言,有时候需要稍微调一调,有时候甚至都不用调,一生成,就能用”。

一些用户甚至已经开始为大模型驱动的AI产品付费。陈冉的另外一位朋友目前在一家公文写作AI工具的公司工作。这款产品可以面向广大基层公务员提供公文写作模板,目前已有不少人付费购买。

“可以说,大模型的发展已经很一日行千里了,很多事情一年前我想到不敢想。”陈冉感叹。

而在今年初,Sora出来后,陈冉对大模型又有了新的期待——文生视频类的工具能更多、更好用、更低成本一点。现在,各家企业都喜欢做视频,产品视频、伙伴教程......对大家的要求,正在从快速写稿,转到快速做视频。高效地做视频,成了她的刚需,她在等待这样的神器出现

免责声明:本网转载合作媒体、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信息仅供参考,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。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,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。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、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,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。联系电话 021-51376502,谢谢。

热门推荐

2023年度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复盘与展望研讨会圆满落幕

来源:微信公众号:数智前线 作者:周享玥01/28 11:20

合作伙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