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规范转型的过程中,各机构在整改通道业务、减少资金空转、打破刚性兑付的同时,向着专注资管主责主业、提高主动管理能力的方向发展。银行系资管借助过渡期产品维持了规模,但主动管理能力依然偏弱,仍需挖掘渠道之外的优势。保险资管行业依照《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》《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》的要求,逐渐参与市场竞争,正在进一步摸索金融机构间的合作模式。信托、券商、基金等资管的通道业务明显压缩,积极探索主动管理转型方向。书名:《2021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》作者:巴曙松 杨倞 周冠南 等出版方:湛庐文化银行系资管规范资金投向,行业稳步转型监管要求逐步深化,理财规模增速小幅下降后回升。回溯过去发展历程,2017 年年底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出台时,要求银行落实整改要求,市场普遍预期银行系资管规模将大幅下降,但实际上银行非保本理财规模小幅下滑后出现了企稳回升,从2016 年年底的23.11 万亿元升至2020 年年底的25.2 万亿元,提高了9.04%,占银行理财规模的比例从79.5% 提升至97.4%。2018 年上半年,市场在等待监管细则出台的同时积极化解存量风险。随着资管新规正式稿的出台,结构性存款、现金管理类产品发展迅速,全年银行非保本理财规模降至低点22.04 万亿元,同比仅减少0.15 万亿元。2019 年,监管密切关注政策执行进度,督促整改有序推进。银行非保本理财规模企稳回升,同比增速回升至6.15% ;产品结构逐步优化调整,同业理财规模从6 万亿元缩减到1 万亿元以内,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同比增速为负;假结构性存款被纳入监管,全年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同比减少74% ;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快速扩张至4.5 万亿元。2020 年,监管态度不变,回溯进度并督促整改,银行加速净值化转型。银行非保本理财规模为25.2 万亿元,同比增长7.69%,连续4 个季度实现正增长。其中,现金管理类产品继续增长,规模扩张至7.4 万亿元。结构转型。一是同业理财规模持续压缩,产品净值化趋势明显。2016 年年底,银行同业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5.99 万亿元,占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的20.61%。资管新规发布后,同业理财规模锐减,2020 年年底减至0.39 万亿元,占比降至1.56%。二是净值型产品占比提高,市场对产品破净的接受程度提高。2017 年年底,银行理财净值化占比约为12% ;2020 年年底,净值型产品存续余额为17.4 万亿元,同比增长59%,占比提升至67.28%。在净值化转型速度加快的同时也提高了市场对产品破净的接受程度。据统计,2016 年终止到期理财产品中有88 只出现亏损,占全部终止到期理财产品的0.05%。2020 年全年有2 164 只理财产品曾发生破净,占比为3%,但短期波动后仍显投资价值,截至2020 年年底仅0.6% 的理财产品仍处于破净状态。三是新产品期限明显拉长,匹配期限要求。2020 年新发行的封闭式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期限为228 天,同比增加30 天,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封闭式理财产品累计募集资金同比增长37.86%,通过拉长产品封闭期的方式满足期限匹配。保险资管“1+3”监管框架形成,迎来发展机遇保险资管新规及其配套细则出台,“1+3”制度框架形成。2020 年3 月,银保监会正式发布《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》,即保险资管新规,该文件是资管新规下各资管产品细则的重要拼图,也是与《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》并肩的监管文件。2020 年9 月,保险资管三部配套细则《组合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实施细则》《债权投资计划实施细则》《股权投资计划实施细则》相继发布,保险资管“1+3”的监管制度框架体系正式形成。相关政策明确了合格投资者及投资范围。在合格投资者范围方面,包括基本养老金、社保、企业年金等养老基金以及其他持牌金融机构发布的资管产品,还可以向个人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募集。在投资范围方面,对于保险资金投资的保险资管,其投资范围严格遵守保险资金运用监管要求,包括集中度、非标等方面的限制;对于非保险资金投资的保险资管,其投资范围较保险资金投资的更广,与其他资管产品基本一致,有利于丰富非保险资金投资集合产品的投资选择。此外,2020 年还发布了一系列中介监管文件,理顺市场主体与渠道的关系,强化中介监管,如《保险代理人监管规定》、互联网保险新规(《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》《关于发展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有关事项的通知》)等。行业迎来发展新机遇,规模实现显著增长。一是整体规模翻倍发展。2016年年底,保险资管规模为1.65 万亿元,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12.32%,占资管行业规模的1.70% ;2020 年年底,保险资管规模提升至6.38 万亿元,两个比例分别提升至29.40%、5.74%,保险资管正在更深入地融入资管行业之中。二是债权投资计划是主力。从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发布的累计发行以及2020 年新增发行数据来看,债权投资计划是保险资管的主力。截至2020 年年底,保险资管中债权投资计划的产品数量、管理规模分别占93.92%、84.26%。三是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快速发展。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综合调研统计,截至2020年年末,22家保险资管机构存续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1 649 只、余额2.22万亿元,比2019 年年末增加255 只、增长0.87 万亿元,规模增长率达到64%。四是股权投资计划经规范引导后,再次迎来发展机遇。2020 年9 月发布的《股权投资计划实施细则》,详细规范了投资范围;2020 年11 月发布的《中国银保监会取消保险资金开展财务性股权投资行业限制》,放开了财务性股权投资的行业限制,也列出了负面清单为投资标的画出红线。2020 年全年新增股权投资计划226.11 亿元,同比增长332%。信托资管持续推进“两压一降”,防范化解风险信托资管规模下降2%,防范投资业务融资化。回溯过去,资管新规对信托行业影响深远,及时防范了信托业通过事务管理类信托、违规融资类信托快速扩张带来的风险积聚,信托资管规模从2017 年年底峰值时的26.25 万亿元降至2020 年的20.86 万亿元,降幅达20.53%。2020 年5 月8 日,银保监会发布《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(以下简称“资金信托新规”),重申资金信托业务是基于信托法律关系的资管业务,遵守资管新规及其配套规则,是信托资管行业的监管细则。随后,监管部门又通过《关于信托公司风险资产处置相关工作的通知》《优化资管新规过渡期安排 引导资管业务平稳转型》等窗口指导意见约束引导信托业平稳转型,要求信托公司压降违法违规严重、投向不合规的融资类信托业务。现行法律法规中未明确定义融资类信托、投资类信托,监管操作上以窗口指导意见为主,防止投资业务融资化。有序压降融资类和事务管理类产品规模,投资类产品实现增长。自2020 年年初以来,以“继续压降信托通道业务规模,逐步压缩违规融资类业务规模,降低金融同业通道业务,加大对表内外风险资产的处置”(以下简称“两 压一降”)为内容的信托监管行动持续推进,要求全行业压降1 万亿元。随着信托资管整改的持续深入,行业顺应监管导向,压降融资类和事务管理类产品,投资类产品稳步提升。一是融资类产品规模逐步明显压降。从融资类产品规模来看,2020年第一季度该规模不降反升,第二季度达到高点6.45 万亿元,但下半年融资类产品规模出现大幅回落,全年共压降0.97 万亿元,总体基本完成监管目标。二是事务管理类产品规模持续大幅压降。自2018 年第一季度以来,事务管理类产品规模开启13 个季度的连降,从2017 年第四季度高点15.65 万亿元降至不足9万亿元,压降规模中的大多数是不符合监管要求的金融同业通道业务。三是投资类产品规模和占比均有所提升。截至2020 年年末,投资类产品规模为6.44 万亿元,较2018 年第一季度的6.05 万亿元增长了6.4%,占比从24% 提升至32%,预计未来这一份额仍将进一步提升(如图2-5 所示)。2016 年第四季度至2021 年第一季度按资产功能划分的信托资管产品规模及占比当前,信托资管转型面临着双重任务:既要有效防控金融风险,消除各种风险“雷点”,又要积极推动业务转型,优化资产投向,逐步回归资管本源。一是加大对表内外风险资产的处置。在调整结构转型中,叠加存量风险加速暴露,信托风险项目数量和规模持续上升,行业利润承压。从风险资产规模上看,从2016 年年底的1 175.39 亿元增至2019 年年底的5 770.47 亿元,3 年同比增速分别为11.82%、69%、159.71%,主要是因为监管部门加大了风险排查的力度和频率,之前被隐匿的风险得到了更充分的暴露,存量风险化解已成为信托行业一项重要的任务。在风险资产计提损失准备的影响下,行业利润承压,2018 年利润同比下滑11.2%,2019 年基本持平,2020 年持续下滑19.79%。为了加强风险应对能力,2020 年部分信托被托管,部分信托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、增资加强公司的风险应对能力。二是非标仍有压降要求。资金信托新规征求意见稿写到“信托非标单一集中度不超过信托公司净资产的30% ;集合资金信托非标投资总计不超过总的集合信托计划规模的50%”,信托非标仍面临较大的压降要求。三是资产投向逐步转向标准化产品。2020 年年末,标准化金融产品投资资金余额为2.26 万亿元,同比增长15.44%。其中,投向债券的资金信托余额为1.49万亿元,占比66% ;投向股票的资金信托余额为5 350.77 亿元,占比24% ;投向基金的资金信托余额为2 343.52 亿元,占比10%。为了调整资产结构,提升主动管理能力,除了存量非标资产转型压缩外,信托还需进一步提高标准化资产布局力度,开展产业基金、资产证券化、家族信托、养老金等创新业务。券商资管深度整改,向公募化转型监管引导发展,大集合参公改造,放宽公募牌照限制。为规范券商资管大集合产品公募化改造,证监会于2018 年11 月30 日发布《证券公司大集合资产管理业务适用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〉操作指引》,对大集合产品进一步对标公募基金、实现规范发展的标准与程序进行细化明确,对费率结构、存续时间、封闭周期等进行灵活调整。2019 年9 月,首批公募化改造的大集合产品开始对外发售。截至2021 年6 月7 日,全市场共75 只大集合产品完成公募化改造,其中2021 年完成28 只大集合产品改造,同比增加55.56%,公募化改造正在加速。2020 年7 月,证监会发布《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,适当放宽“一参一控”限制,允许同一主体同时控制一家基金公司和一家公募持牌机构。券商控股基金公司后,仍可以申请公募牌照,引导券商资管向主动管理转型的监管态度更加明显。截至2020 年年底,已有13 家券商取得公募基金资格,包括7 家券商资管子公司和6 家券商。券商资管去通道效果显著,单一资管计划规模压降63.20%。以通道为主的单一资管计划规模持续萎缩,自2017 年3 月达到阶段高点16.06 万亿元后连续下滑,截至2020 年年底,证券公司单一资管计划规模为5.91 万亿元,证券公司资管规模从18.77 万亿元降至8.55 万亿元,压降54.45%。大集合产品参照公募化改造,规模小幅波动,保持在2 万亿元左右。券商资管子公司私募基金规模不降反升,潜在空间大。券商资管子公司发展私募基金,产品规模从2016 年年底的2 671.38 亿元提升至2020 年年底的5 424.06 亿元。借力科创板、注册制等资本市场改革,私募产品类型覆盖证券市场、股权市场、创投市场。如2019 年,通过主动管理、科创板打新、战略配售等方式发行了82 只科创板券商资管产品。虽然私募产品目前占券商资管的规模比重较低,但利润贡献高,未来可能成为券商资管转型的重要抓手。未来券商资管还应主动寻求变革,探索多模式转型路径,如发展智能投顾、布局财富业务、发展FOF/MOM 业务等,重点做好客户群体、产品创设、投研能力三方面的工作。文章摘自《2021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》出版方:湛庐文化
后资管新规时期,银行券商保险信托等机构如何转型?
作者:大河财立方 来源: 头条号 37901/27
在规范转型的过程中,各机构在整改通道业务、减少资金空转、打破刚性兑付的同时,向着专注资管主责主业、提高主动管理能力的方向发展。银行系资管借助过渡期产品维持了规模,但主动管理能力依然偏弱,仍需挖掘渠道之外的优势。保险资管行业依照《保险资金运用
免责声明:本网转载合作媒体、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信息仅供参考,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。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,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。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、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,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。联系电话 021-51376502,谢谢。